华园往事丨回顾当年,在建宁办学的日子
编者按
物转星移六十秋,岁月如歌当回首。回望华侨大学60年的办学历程,一代又一代华大人励精图治、艰苦创业,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官微陆续推出“华园往事”系列推文,与广大读者一起,追寻甲子印记,共忆峥嵘岁月。
1965年
华侨大学的办学足迹延伸至闽西北
一座僻静的小县城——建宁
在这里
师生们自力更生、建设校园
融入地方、积极贡献
岁月虽然艰苦
却是他们最珍贵的回忆
让我们坐上前往建宁的时光机
一起回顾华大在建宁办学的峥嵘岁月
1965年9月12日凌晨,政治系62、63级的师生一行120人坐上大卡车,奔赴建宁。从福州转车到三明,公交车沿着崎岖峭拔的山路上爬,到了泰宁金湖,汽车驶进大趸船渡湖,再上行到武夷山脉中段,经过了两天的颠簸,抵达了海拔 1500公尺的闽西北山城……
建宁县城一角
顺应时势 筹建分校
一九六五年,鉴于福建沿海处于备战状态,福建所有高校都要求建立后方基地。根据福建省委统一安排,华侨大学后方基地定在建宁。
当时确定的建设建宁分校的原则是:以一年级为主,半工半读;文科学生先去,因为文科不像理工科牵涉实验室搬迁问题;过去后,既不能影响教学,又要加快步伐把后方基地建起来。
1965年国庆节,政治系62、63级的师生在建宁森工局门口合影
自力更生 建设校园
建宁县政府对华大很支持,刚过去没有房子,就腾出招待所给华大借住,还把一部分房子、会议室、礼堂空出来给学生临时上课用。不仅如此,由于建校需要木材,建宁县政府就叫华大“组织学生到山上去砍就是”。
师生边学习边劳动,一般白天劳动,晚上学习,碰到下雨天,就以学习为主。当时去的90%以上是侨生,建校劳动的热情非常高。师生自己组织了办公室、后勤组、施工组、工程组、群众工作组,自己建设,自我管理。
1965年10月,韦悫校长来建宁考察建校地盘时,与政治系63级的师生合影
融入地方 积极贡献
当时学校与地方的关系亲如一家。地方对学校什么都支持,老百姓有什么困难,学生也都自告奋勇去帮忙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同时支援当地农民秋收,帮农民小孩认字等,受到地方的热烈欢迎。
1965年11月,建宁分校政治系1962级师生下乡支援当地农民秋收(曾雄/提供)
华大在建宁待了一年多,师生还为建宁修了一条路,当时从县城到学校没有路,是华大师生开辟的,非常有纪念意义。1966年5月,华大从建宁撤走,当地很多老百姓都流了眼泪。华大留下的上万块水泥瓦,还有其他材料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,文科的3万多册图书也全部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。
在建宁的日子虽短,却成为了师生们最难忘的一段经历。建宁分校的见证者黄结义校友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说:“这段艰苦岁月磨练出来的不惧困难与坚韧的精神,让我受益终身。”
秋收之余,政治系62、63级的师生和当地农民合影
往期回顾
华园往事 | 这座纪念堂,盖了二十年!
华园往事 | 创办初期,国家这样支持华大办学!
华园往事 | 华大建校始末续集!关于学校的建设方案,你知道吗?
华园往事 | 华侨大学的创建始末,你都知道吗?
文字:摘录于2010年11月2日《华侨大学报》第612期第25版
图片:档案馆、部分照片由老校友提供
整理:“携君共享,六十风华——探寻华侨大学60年历史”实践团
编辑:杨嘉婧
责任编辑:蔡君韬
监制:温雅彬